当前位置:理论研究---拳理拳法---曹立:真气之妙用——忆冯公志强师经典教学理念

曹立:真气之妙用——忆冯公志强师经典教学理念

曹立  博武国际武术网  2013-11-19 14:43:00


    

 
  真气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源动力,是生命的火种。就养生而言,真气备受人们珍惜、保护和培育。就传统太极拳而言,真气是肢体运动的源动力,是发挥技艺功能“力量源泉”,欲提高技艺,必善养真气,培育真气,挖掘真气潜能,增强真气转换为“正能量”的水准。太极内功、混元内功、周天功即是养真气,培育真气,提高真气正能量的功法,也是“学好练好传统太极拳”不可逾越的初级功、中级功、高级功法。通过练功得真气者,才能用于养生,才能用于盘拳,才能用于技击,在技艺发挥方面实现“汇万法归一、融一法应万变”,冯公志强师传授内功时说。又说:“传统太极拳术是养真气、练真气、运用真气的功法,但它不是‘静气功’,而是‘意气体’相合、相融、互根、互用的‘动气功’”。“动气功”运动中,意念是发动机,真气是发动机的燃料,肢体是被动的表形。其中,真气介于无形的意念与有形的肢体之间,是意念与肢体之间的媒介与桥梁,意念通过真气的传导,作用于躯体“需要部位”,才能发挥意气体相合的,传统太极拳独有的“特异功能”现象。如果,意念与肢体之间,缺乏真气桥梁支持,那么“用意行拳”就是虚无飘渺的,就会缺乏丰富的内涵,而显枯燥无味,即无用功。

  真气如何练?,恩师嘱咐说:“养生容易,聚气、以身运气难,学成更难。为何难?因为把握“聚气、周天运气”的火候,“是凭经验体会,错过时机,很难练成。”而这些“体悟感知”的东西,很难用文字描述说清楚,只能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着,这即是传统技艺迷人之处。混元内功是先师陈发科、胡跃真亲传的,是好东西,我不敢贪污,在原功理的基础上加了我的“感知”,将它传出来,造福于人民。希望门人在传承中,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功法结合拳术,“养生、练气、以身运气”相结合,舍得吃苦、舍得时间、舍得花功夫,多研究、多实践、多宣传、多传承、多发扬光大。遵恩公遗嘱,现将他“真气之妙用”经典教学理念、结合个人体会梳理成文,公布于众,欲与同门师友及传统太极拳爱好者共享。

  一、什么是一身之气?什么是真气?什么是先后天精气互补原理?

  一身之气,由先天之母所赐的元气,后天水谷化生的宗气和口鼻呼吸天地自然清气,三者相合组成一身之气。一身之气,以互依、互含、互根、互相转换,共同提高的形式,时刻不歇地运动着,运动中以后天口鼻呼吸为枢纽,以先天真元之气为源动力,以布散后天水谷宗气营养升降为气机,维持人体生命生理功能而生存。

  真气,称原气、元气、肾间动气等。真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难经》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生气之源。所谓生气之源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真元之气禀受先天父母,生于肾,藏于小腹丹田之中、根于命门。真元之气,是推动人体生、长、壮、老已过程的原动力,是产生一身之气的发动机,是人体生命生理功能的火种。“真气者,所受于先天、与谷气并而充全身”,《灵柩、刺节真邪》说。真气如何以谷气并而充而全身呢?真气与谷气并,是通过先天气与后天精气互相资助、互相滋养、互相补充来完成的。其原理是:肾为产生真元气的地方,为先天元之本,真元气藏于小腹丹田“下气海”。脾为精微营养化生之源,为后天之本,脾化生宗气与肺气合,藏于胸中“上气海”(檀中穴)。宗气随肺吸气肃降作用,自胸中沿部位三焦下行,入脐下丹田之中,滋养先天真元之气,同时将脏腑各窍中元阴、元阳和各自剩余营养,一并输送至脐下丹田贮存起来,完成“后天补先天”。同时,藏于脐下丹田的先天真元之气,在肾阳和元阳的鼓动下,沿部位三焦上行,入胸中“上气海”,“接纳”肺吸“天地自然清气和宗气肃降下行”。并将肾元阴、元阳布散于各脏腑、百骸之中,资助后天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完成了“先天资助后天”。

  不难看出,人体进行先后天精气互补过程,实际是人体“一身之气”,互依、互含、互根、互相转换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真元之气”,是经过先后天互补之后,行布于人体周身之气。其中行于经脉者,又称经气,正气《素向离合真邪论》说“真气,经气也”。真气在体内,通过经络系统沟通联络作用与五脏六腑表里相结合。在体外联络皮、肉、筋骨,从而使百骸与脏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借以行气血,营阴阳,感应传导各种信息,抵御外邪,使人体各部功能活动得以协调、相对平衡。

  二、后天培养真气要多元化

  人来到世间要经历后天的生、长、壮、老、已生命全过程。随着年龄日益俱增,先天真元之气也同样经历由盛至壮,由壮至衰弱的过程,真气逐年衰减,气血逐年衰少,五脏随之亏虚,而导致不良体质。一方面与先天禀赋有关。“故以人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益寿,后天断削者,夭者多夭”,中医(景岳全书、传忠录、先后天)说。另一方面与后天饮食、劳逸、精神、社会节奏有直接关系。故后天培育充养真气要多元化。如饮食是直接摄取营养,化生气血重要因素,要形成合理稳定补充供养结构。劳倦过度,损耗真气,体质向虚性化转变。长期过于安逸,真气运行迟缓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形成不良体质,如当下“亚健康”现象等。又如,当下社会变迁快节奏,给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条件,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带来相应变化。由于所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有高下之分,物质生活有优劣之差别……个体“定数”不同,“应答”反应不一样,过多的消耗真气能量等等。因此,后天培养真气能量要多元化,重要的是心态,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处理好“欲望与道德水准的统一。”尽量减少真气能量的消耗。传统太极拳“动气功”运动,是补充真气的最好科学养生项目。

  三、真气运行小周天,提高人体正能量

  (1)什么是气运小周天

  “真气运行小周天” 以周易八卦和道家“丹功”理论为依据,以“行气玉佩铭”导引行气为手段,导引需要运动肢体,行气需要呼吸,肢体运动与呼吸相结合,以小腹丹田为核心,意念引真气与呼吸相结合,真气源于丹田循环交通任督二脉一周后,又返回小腹丹田之中,这个过程叫“气运小周天”。气运小周天过程,以练“肾精化气,气生血,血生髓”,气血沿督脉上升入脑补“髓”。髓化血,血化气,气血沿任脉下降入小腹丹田补肾气不足,实现了“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补虚”人体“精气神三宝”正循环。真气更加壮旺。

  传统太极拳术十分重视“气运小周天”功用。认为小腹丹田是“气之府,力之源”,只有通过练习气运小周天,使小腹丹田真气,处于“聚集激发状态”,运行全身。才能激发肢体正能量,挖掘人体潜能。才能表现出肢体运动和顺优美,技击爆发力强的“特异现象”。至今,师承中仍将“气运小周天”功法,作为“言传身教体悟感知”的经验传承着。

  (2)为什么“养生以真气交通任督二脉”为先?

  中医理论认为,任督二脉匀起于小腹胞中,一源两岐,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身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可见阴阳不离,合之以见浑然无间,一而二,二而一。督脉为阳气之海,统率一身之阳气,任脉为阴气之海,总览一身之阴气。一身气血,往来循环,昼夜不停,人能通此二脉,百脉皆通。故练习真气者,以循环交通任督二脉为先,真气能够打通小周天,可以疏通脏腑经络,和畅气血,调理阴阳,培育“精气神”正能量。人体生命力旺盛。

  (3)为什么气运小周天以“小腹丹田为立基”

  “内功”十分重视小腹丹田部位的修炼。认为位于小腹部位“气海穴”为“玄关一窍”,也称“丹田”。此窍乃真窍,坎离交媾之地,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窍,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真气之所而生,真息之所而起,修道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气不生,神化无基也。并认为,此窍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连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神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玄关一窍是传统太极内功修炼真气最根本,最奥妙之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必须一步一个台阶踏入此门,方得正果。故太极内功,修炼真气,必须以小腹丹田为立基。

  (4)为什么气运小周天。以“固肾精,培真气源动力”为先

  1.什么是真气源动力?

  “真气运行小周天”关键在于,积蓄真气的源动力。真气源动力是什么?正如前文所说。源动力禀受先天父母。受后天滋养的肾间生殖精所化生的元气元神。元气元神是人体生命生理功能的源动力,常人源动力受后天“识神”影响,散布于脏腑各窍之中,而精水是下泄的。随年龄逐增,源动力无时不在消耗之中而日趋不足。如果真气源动力不足,执意引真气入任督二脉之中,施周天之功。会造成“烧空锅”,“了空铛”,周天空转的不良后果。故习练“气运小周天”功者,以固精培源,培育真气源动力为先。如何固肾精?即禁忌房事过度,祛病练功者要隔绝性生活,病愈者要节制。健康者初练筑基功百日禁忌房事。师承中针对固精培源具体要求是:因持功人的年龄、体质、目的不同,下手的功夫也不一样,如尚未交媾的全真之体,为童真修练法,以“练气还神”为主。已漏者无论年龄大小则以“采之以补足”。

  2.什么叫采之补足?

  即利用后天功法,采集先后天精气神,汇聚于小腹丹田之中,进行交媾烹练融汇贯通。提高肾间真气质量,处于激发状态萌生动力。功法关键在于进入虚静之中,心气合一,通过锁心猿,栓意马,净六根,扫除杂尘杂念。进入宁心虚念,气静神凝,虚静无为状态中。加以内视返照,妄想内观,守一心斋,凝神入小腹丹田气穴之法,在“静定”之中,使元神显现,统摄元气,元神元气统摄“识神”。再辅以后天的采气、集气、聚气之法,将后天逸散于小腹丹田以外的元气元神一并采之送入小腹丹田之中。在“虚无静定”状态中,凝神入气穴,使“精神能量与生理能量”相互作用。使先天的元精、元炁、元神与后天的精气神相合、相集、相聚、相融、交媾,由初始相互作用,相互贯通最后实现凝成一团,相互统一。使神光不外散,精水不下流。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升华至“真气萌动”。萌动之气在人体内呈现出小腹,带脉微热充实感,并由小至大,由弱至强。在此基础上,稍用意引导,配合呼吸气即可产生内气鼓荡的感觉。并伴有活子时,一阳生,外肾阳举之象。此象即是固精培育肾间真元动气,“采之以补足”的结果。

  (5)养气蓄力、真气壮旺入气道

  “练精化气”初期,显示“真气萌动”。但动力微弱。似如地下种子初生根发芽,因内力不足,不能抽芽定叶,尚须积蓄力量。丹经称为进入“养气阶段”。“固精培源”练习时,“意念与内外”呼吸已经混为一处,元神元气已经融通。进入养气阶段还须利用“回风混合呼吸法”(胎息),进一步加强“静定之境”的练习。使一呼一吸完全顺乎自然,意气不放任自由,不起杂念,不动心,不动气,“吸气、敛气、聚天地人之气”均在和谐自然之中,使吸气直入小腹丹田,呼气亦直入小腹丹田,招摄先后之“精气神”凝聚小腹丹田之中。静养之,静练之,交媾之,真气聚集激发状态更加明显,真气能量提高后与后天生理功能相互作用,正能量提高至发生质变。肾间真气更加壮旺,动气涌动更加显著,一阳生之象更加充分。抓住此象,不失时机,以强意念,强吸气,意引呼吸之息与肾间真元动气相合入督脉气道,进入闯三关。

  1、闯尾闾关

  当养气阶段练至小腹丹田暖流涌动,周身舒乐融融,肌肤和畅舒服,外肾欲举一阳生之象。抓住此象,用强意念,强吸气,将真气推离阳关(小腹丹田),送入会阴穴,进入督脉周天轨道,快节奏,闯尾闾关。闯关时,以心神意念的“六根不漏”和形体的“吸贴抓闭”

  相配合,并做到“气断意不断”,助真气闯关。什么叫“六根不漏”?目不外视,为眼根不漏。不偏外听,为耳根不漏。鼻吸封窍,为鼻根不漏。舌抵上腭,为舌根不漏。提撮谷道,为身根不漏。一念不生,为意根不漏。什么叫“吸贴抓闭”?吸,踵吸地气,沿“胫气气衔,入气脉上行,经会阴入督脉,经长强入命门。贴:舌抵上腭或舌尖轻贴上齿与齿龈之间。抓:两手用力抓紧“握固”,两脚十趾扣地不放,足弓备,涌泉空。闭:会阴穴上提,紧缩肛门,关闭地门。

  2闯夹脊关

  真气过尾闾关,经命门沿督脉上行至夹脊穴。用“重意念,重吸气”,双手握固转轱辘方法,带动后背肌肉上下驱动,做到意念引背肌向上驱动与真气向上升相一致,资助真气闯关的力量。并且,作到“气断意不断”,握固转轱辘36次为一组,久练即可闯过。

  什么是握固:握固者如婴儿之卷手,以四指押大拇指,大拇指掐于中指指节,四指齐收于掌心,“养生适命录”说。握固与魂魄安门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念迁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

  什么是转轱辘:双手握固平伸,拳心向下,拳眼相对,双拳胸前顺时针摇臂转轱辘,如深井提水一样,后背肌肉驱动资助“真气上升”闯关。

  3闯玉枕关

  真气过夹脊沿督脉上行至玉枕穴。玉枕穴因有高骨阻挡,真气容易受阻,属难闯之关,称铁壁关。闯关前先做搓擦“风池穴”,以利疏通经脉气穴通道。采用两拳空握,第二、三、四指在项后左右枕骨下、大筋上(风池穴在大筋外侧),同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搓擦36次后,再配以“闭目上视,鼻重吸莫呼”方法,引真气闯玉枕关9次。反复搓擦后与“上视吸气”相配合,久间即可闯过。

  (6)真气过鹊桥交任脉

  三关闯过真气沿督脉上行,经百会穴,入泥丸宫(上丹田)而下,入口内用舌抵上腭的方法交任脉。交接方法:“塞兑垂帘,唇微合,舌抵上腭,缩息敛神”,防止真气从鼻脱漏,顺利完成真气口内督任相接。丹经认为,人口腔上腭有两个小窝,称“天池穴”(非中医所指),“此窍上通泥丸宫,可漏气、漏神。修炼真气运行须塞兑”。

  (7)真气沿任脉下行“归炉还丹”

  真气经上鹊桥交任脉之后。“弱意念,慢呼吸,慢节奏”,意气相合,自上而下冲开气脉的“喉轮,心轮,脐轮”,缓缓送入小腹丹田之中叫“归炉还丹”
真气以小腹丹田为中心,意气相合,入督脉而上闯三关,过头顶交任脉而下,循人体一周后,又回归小腹丹田之中。经历了“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补虚”过程,激发了人体“精气神”三宝正能量,使真气更加壮旺。

  (8)如何善养真气?
以平静的心态,温和缓慢的呼吸节奏,以轻微的“吸贴抓闭”配合,使心意呼吸、小腹丹田、带脉动作协调一致,将小腹丹田牢牢封固,不让元神元气再复出,不让阳欲再生,外肾再动,将壮旺的真气(元神元气)贮存起来,使神气伏而不逸。此为“封炉养气”。如果继续练习真气运行,再用意念引真气下行入会阴,循“督上任降”沿周天轨道运用。

  (9)注意事项

  1.“真气运行小周天”功法,修炼者众多。因持功者目的不同,修炼手法也不一样,如欲想“成仙成佛”的,或增加真气质量为了养生袪病。上述介绍的功法修持目的是,增强真气正能量,提高传统太极拳技艺水平,达到养生袪病,抗衰老效果。

  2.“气运小周天”技术手段细腻严谨,修持中必须掌握原则,规律和要领,逐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闯尾闾关”要“择机”闯关,不能过早(过早叫太嫩。指真气刚刚萌动,动力甚小,强行闯关会失败)。也不能过晚(过晚也称太老,指阳举过度,肾精漏下,真气没有了动力)。过早过晚与体与功均无益。又如:气运小周天有“真通或假通”之别。在强意念的引导下,自感真气行于任督二脉之中,为“假通”。修持一定时间后,体质改善,真气充沛,意念一动,自感真气在意念与呼吸之前,行于任督二脉之中为“已通”。再修炼一定时间后,体质健康,真气更充沛,意念一动真气自行流通于任督二脉中,不用意念与呼吸的配合,为“真通”。真通者,“意气体”相合,表现出“意到、气到、劲到”的“功夫”。“假通,已通”是修持过程,真通是“功夫”,功夫是目的。无论假通或真通,均以心意为指导,肢体运动与呼吸相结合,加强了真气流通于任督二脉的速度,疏通经络和畅气血,调整阴阳,使人体生命力旺盛,达到养生效果。四、真气之妙用

    (一)真气借天地之气而壮旺,提高人体正能量,加强气血流注,实现祛病、养生、抗衰老。

    1.真气借天地之气而壮旺,提高人体正能量。练真气十分重视呼吸天地气的作用,内功要想达到很高层次必须使脏腑气机升降周期与呼吸天地气周期相适用。真气就是借助口鼻呼吸的形式,实现与天地气互根、互用中产生动力,作为提高正能量的“动力来源”。如果,不懂呼吸的方法而一味的硬练,盲目用强烈呼吸影响内脏气息升降规律、影响内脏代谢规律,内脏会出现疲劳不自然的活动,以致无法支持,对健康不利,反而有害。(冯公传授内功时说)又说:为什么练习内功强调天地人三气相合、互根、互用?这个问题较复杂,也现实。说它现实,是因为内功就是练“天地人”三气相融,互根、互用、互相转换的,呼吸问题“解”不开,如何练功?解释这个问题要从医理方面去讲,其它细节要从功中去“求”。宇宙之气充塞其中。其大无外,其细无内,运动不息,流动不止。天地上下之位,人居其中。气交之际,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人气为何从之?天为阳、地为阴,人居其中,天之阳气借人体下降入地变为阴,地之阴气借人体上升入天变为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借天地之气而生气,气生血、血生髓、髓化血、血化气、气生精,完成先后天之气的互补,真气正能量提高,循环于人生、长、壮、老己过程,享受终生。人与天地气合,以呼吸天地灵气为枢纽,呼吸天地灵气是脏腑里气与天地外气变换与衔接。有了呼吸天地气的动力,才能牵引内部脏腑气机升降,气机升降是脏腑气息之间的衔接。因此,有呼吸“出入变换”才能保证体内脏腑气机升降活动正常,才能确保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真气借天地之气而壮旺,提高正能量。

  2.气运小周天优势在于“意气相合”,加快气血流注,祛病抗衰老。人有生、长、壮、老、己的生理过程,人居中年,位于生活、工作、社会责任的中流砥柱。随着年龄日益增长,真气质量随之衰弱,五脏六腑功能随之日益减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引起阴阳失调,气血衰减流速减缓,血管内堕性物质增强,淤积物占据血管空间,使管腔狭窄甚至封死,引起生理病理堕性阴份加大,衰老接踵而来。肾精真元之气减退,使“精、气、血、髓”津液化生之源能力减弱,髓补脑功能衰退,接踵而来的是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智能减退,判断出现障碍,同样是走向衰老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太极拳似“动气功”,尤其适合于中年以上人群习练。动气功的优势,在于意气相合,加快气血流注,冲击打开,驱除血管内阴分病理堕性占据的间隙和废物,可以将血管床上的垃圾清洗出去。如果长期坚持行拳每次30分钟,即可达到打开微循环系统目的,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抗衰老非常有益。另外,“意气相合、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有很高的“开发大脑细胞”抗衰老的功能。脑细胞的最大特点是“不能再生,处于待开发状态”。自人出生后,脑细胞处于未开发状态,人至终年时,也只不过耗掉了脑细胞的20%,尚有80%脑细胞处于未开发状态。说明人脑存在惊人的储备力。脑细胞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生命在于运动,脑子越用越活。研究太极拳部门通过考证,退休人群中脑力劳动高的如:知识分子、主管人事、外交、社交、市场开发人群“脑衰退”的速度大大高于普通工人。说明抗脑衰原则是“用进废退”。防止脑衰老要害有二:其一培育肾间真气,促进气血化髓补脑能力。其二,用脑。不断激活未开发脑细胞是防止脑细胞衰老的最好方法。脑细胞的功能似如逆水行舟“不用则退”。传统太极拳,以精神为统帅,以心意为主宰,以真气为动力,长期在舒静的大脑专注下“意、气、体”相合的运动,又有很高的开发脑细胞,抗衰老的功能。

  (二)意念调节真气,激发正能量,转化成内劲

  真气是传统太极拳术的源动力。“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欠,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著名传统太极拳大师陈鑫说。至今,民间传承太极拳仍将小腹丹田视为“气之府、力之源,将挖掘提高真气潜能列为主旨。练至丹田动气充盈并驯服,气固周身时,全身会出现一种似充满气的“皮囊”,气势感觉明显高大,内气张弛有度,触觉灵敏。这种感觉是真气正能量升华的结果,恩师传授内功时说。又说:实践证明,按照传统内功程序,舍的下功夫,舍的花时间,方法正确,确实能练出一种“丹田真气聚集后,能量升华”的现象。初始小腹丹田会出现发热、发胀、真气涌动,并经历由小至大、由弱至强,由腹腰部发展到脊背及四肢末梢。最后,由心意控制,可以在小腹丹田与四肢末梢之间有序流动。并且可以表现出用在手上手上有力,用在臂上臂上有力,比平时拙力大很多,用则有、不用则无的“特异现象”。这种特异现象即是“真气聚集能量升华控制全身”的结果。师承中将真气聚集升华,而且,能够显现出特异现象称为“得功夫、得真气”。认为,只有正确掌握了真气聚集于小腹丹田进行烹炼,能量升华后处于激发状态,以身运气,气遍周身,真气就能够转换成内劲,真气愈充盈,内劲愈深厚。这种内劲既经济又实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功夫劲,练习这种功夫劲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什么真气有如此能量?要从“真气依靠经络系统统帅全身”作用说起。冯公解释说:人身有着一个封闭的经络循环系统,是运行气血、沟通上下表理,联络脏腑肢节,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内外平衡的一个运输、感应、传导和调节系统。通过气血沟通联络作用,内可以联络脏腑,通过脏腑经络。外又可以联络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筋骨、肌、膜、皮,构成一个以“小腹丹田”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经络运行气血作用能使全身精、气、血、津液,在脏腑形体官窍中通行布散,以濡养全身。经络的感应传导信息作用,能传导内脏与体表之间的各种信息,以加强内脏之间的联系,调节内脏之间的功能协调,并以天地自然环境相统一。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超级系统,存在着控制整体行为的各种分系统,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而人体真气处于统帅全局的最重要位置。人体真气以两种不同形式存在,即“弥散状态和聚集状态”,弥散状态是“真气散”而未聚,未成形质,无形无象,能量密度低的本然状态。“聚集状态”则是真气聚而成形,有形有象,能量密度高的“能量激发状态”或“能量凝聚区”。人体真气就处于统帅全局的重要位置,是能代表人体整体状态的系统。人体真气有着巨大的潜能。它与近代物理学中量子场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人体气场是一类似于电磁场,但内涵更为广泛的无形的场。人体气场具有复杂结构,具有开放性、可变性、全息性、层次性和级别性、意念调节性、信息性的特性。但是,至今用现代“人体科学”未能揭示“真气正能量”,引发人体“特异现象”本质,真气奥义仍是个迷。这个迷正是吸引太极拳传承者,不图名利、苦心研究、从中体悟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意念调节真气,激发正能量,转化成内劲”过程,而欲罢不能的乐趣。

  (三)阳气、阴形、互为其根、相济为用

  太极内功以练“阳气”为主,阳气养阴形,内外兼修,互根相济为用。什么叫阳气?人体内真气含有生命信息,是物质、有能量、产生动力、具有推动人体生命生理功能,调节脏腑组织,感受传递外部信息,维持人体内外平衡的功能。真气与形相对而言称为阳气、形体称阴形。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双方必须是密切相关的,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两种事物,对立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人体阴阳双方中,阴份指有形实体,如躯体筋骨皮等。阳份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如真气等,冯公传授内功理论说。又说:传统太极拳以内练丹田一粒混元气,外练筋骨皮相济为用。首要内外兼修达到互为其根、自然相济为用。丹田一粒混元气,指流动于体内“真气”而言,是无形之物称为阳气。筋、骨、皮、膜指人体外在躯壳是有形之身,称为阴形。传统太极拳术可先练有形之身,为无形之佐(辅佐),培无形之阳气为有形之辅(辅佐别人的人),二者同时兼顾不分先后。如果仅培无形之阳气,而放弃有形之身、不可。专练有形之身而放弃无形之阳气,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阳气,内外相依而不相违,才能得健壮之体、特异之功。如果内外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之身日渐衰弱,无形之阳气不得修养补充,则百病缠身。传统太极拳术以养生为目的,必须遵循阳气与阴形兼修之道,修炼中互根为练,相济为用,此为传统内功修炼之理。怎样做,才能使丹田真气与筋骨皮相济为用呢?
传统太极拳首要练好有形之架势。练习中伸筋、拔骨、练膜、求其宽大开展方圆,有形的筋骨皮膜尽其能开合屈伸适度,架子必须中规中矩,功到架子自然成矣。然而,伸筋、拔骨容易,练膜难,为何难?因膜位于“皮下、肉外”皮肉之间,需卫气资助充实与滋养。真气不足者,则卫气不充,卫气不充于“皮下肉外”,则膜萎缩不起,膜不起,则肌肉皮肤萎缩。筋、骨、皮、膜、肌不同步、不协调、出散形、触觉反应迟钝。因此练膜先练气,而练气更难。为何难?传统太极拳术先从难处入手,坚持性命双修练养结合原则。净化心理、顺应自然、进入“静定之境”,以和谐之道培育小腹丹田真元之气,使气清而平,气平而和,和而通畅。充盈的真气派生出营卫二气,相偕而行,营行与脉里,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行于脉外,无处不有、无处不到,温分肉、肥腠理,抗外邪,护卫固身。卫气串于皮下肉外膜则起。卫气充足,膜则张,膜能张起,则筋、骨、肌、膜、皮互为其根,致此,真气与阴形可互为其根相济为用。

  冯公志强师最后说:传统太极拳术特点之一就是意、气、体“三要素”互根互倚,相济为用,缺失哪一样就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传统太极拳术落脚点在于“劲整”,劲整须“意、气、体”互根、互用的配合。如果只练筋骨皮,不练膜,则膜无主。只练膜,不练筋骨皮,则膜无倚。只练筋骨皮膜,不练真气,则筋骨皮膜如稀泥而不起。只练真气,不练筋骨皮膜,则真气流于虚无缥缈之境,无用功矣。此谓内外兼修,阳气、阴形互根相济为用之理。此理涉及广泛,汇聚传统太极拳术“言传身教,体悟感知之理。涉及德理、医理、丹功之理、错综复杂之理。“道正路明”练功之理。练至伸筋拔骨、身肢放长、为小绩。加倍努力,练真元之气,膜能膨腾而张起,与筋骨同功、为中绩。入大敬、大静、大净、大境、大定、“静定之境”。无为而无不为,大德而不德之境,内有真气鼓荡之充,外显皮毛要攻之势。方显阳气与阴形、内外兼修、互根相济大成之功。得此功者可愈练愈精、愈精愈奇,不可限量矣。



  作者简介

  曹立,男,1945年生。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市太极拳协会创始人之一,兼副主席、总教练。1964年以来先后登堂入室从师于张卫平、李经梧、刘贵珍、冯志强门下。学习南拳、传统太极拳、太极内功、混元内功、内养功、强壮功、太极刀、太极剑、推手等。

 

 
搜索标签:冯志强 曹立 教学理念 老一辈武术家

〉〉更多内容

 

公告栏
昌平辅导站北京陈式太极拳培训开班

[[p align=center]][[image1]][[/p]] 
开班时间:2023年8月5日
授课时间:周六日上午:8:00-10:00
授课地点:昌平中心公园
[[p align=center]][[image2]][[/p]] 
授课方式:循环开班
授课内容:
北京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陈式太极刀,太极剑,推手。
授课教练:主讲:杜以君
教练组成员:谷永生 刘颜文 梁月仙 王锋
授课方式: 面授
拳架、拳理及攻防含义
服装要求:
太极拳练功服或者宽松运动服装。
北京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螺旋缠绕,松活弹抖。

报名方式:网上及现场报名
联系人: 杜以君13641145510

欢迎广大朋友报名参与!
资讯搜索

会 员 登 录
 
培训信息

│【大事要览】│

  田秋信博客  田秋信陈式太极拳论坛  田秋茂博客
北京陈式太极拳网 版权所有